成飞集成:一块钢板的“旅程”
商业这点事儿,聊聊就懂了。每日19:40更新商业案例。
如果把一台汽车比作一部交响乐,覆盖件模具就是那支永远不在聚光灯下、却决定整曲旋律的“低音提琴”。成飞集成,正是握着这把乐器的老匠人。
但它的舞台并不总在车间——从军工车间到锂电江湖,再回到模具本行,并悄悄伸出一只手探向蓝天。下面的故事,便是这家“含飞量”不足 2% 的企业,如何一次次拧紧命运螺丝的真实记录。
军工里的“模具班”——草创期(2000–2007)
世纪之交,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需要为汽车厂商做试制模具,硬核的军工精密加工被临时改造成“模具班”。2000 年,这个班底被单独剥离,注册为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;到 2003 年,随着国企改制东风,它彻底从战机生产线上“毕业”,转型汽车覆盖件模具。
2007 年,成飞集成在上市,成为国内汽车外覆盖件模具第一股,募资 2.19 亿元,彼时中国乘用车年销量刚破 800 万辆,模具仍是一门“硬件+汗水”生意。
金豆每日会在蛐蛐TA小栈分享小故事,在继续聊~
金豆蛐蛐TA小栈
几年前,金豆的一个朋友开了咖啡店,周围人看生意不错,半年内街上多了七八家。价格开始卷,装修开始拼,最后大家都在赔钱。
一个现象:人们总以为供不应求能持续,但真正赚钱的窗口,其实很短。
产能过剩不是坏产品太多,而是好机会被复制得太快。所有人都在追赶“上升期”,没人考虑退潮之后怎么办。
而市场出清并不温柔。大家都在亏,可谁也不愿先走。投进去的钱像一个陷阱,拽着你不让回头。最后留下的,不是最早入局的,也不是最努力的,是最熬得住的。
后来我明白,决定一个人赚不赚钱的,往往不是他有多拼,而是他什么时候停。
这是一种判断力:知道热潮背后是惯性,知道退出有时候才是最好的投资。
展开全文
模具匠的黄金十年——扩张期(2007–2013)
上市后的第一件事,是把精密加工能力变现。成飞集成先后拿下上汽大众、一汽大众、通用、比亚迪订单,典型“大件”如侧围、翼子板、顶盖模具,每一套从设计到验收耗时 8 – 12 个月,但毛利率能维持在 15% 左右,在当时的装备制造业算“体面”。
为了离客户更近、分散产能风险,2009 年公司与芜湖瑞鹄合资成立安徽成飞集成瑞鹄汽车模具有限公司,总投资 2.5 亿元,如今仍是集团最重要的外埠工厂之一。
到 2013 年,公司营业收入突破 20 亿元,其中模具与冲压件业务占比逾 95%,也由此埋下“扩大产业版图”的野心。
锂电狂飙与“急刹车”——多元化试验(2013–2019)
新能源的热浪来得猝不及防。2014年,成飞集成抛出 150 亿元“大手笔”重组方案:把沈飞集团、防务装备和中航锂电(后更名“中创新航”)一并装进上市公司,以期“模具+锂电+军品”三线并进。
可监管层担心军工资产同业竞争、锂电估值过高,方案最终夭折。公司只保留对中航锂电约 1.058 亿股财务投资,而锂电板块在 2019 年被整体剥离。昔日逐梦声势浩大,收场却只剩一张无法随时变现的股权“藏宝图”。
转型失败带来的后遗症是明显的:2016 – 2019 年,公司连续三年低迷,直到 2020 年才以“摘星脱帽”勉强站稳。
回炉重铸——聚焦工装,同时仰望天空(2020–2024)
模具与冲压:现金牛的“深蹲”
2024 年,公司实现营收 23.67 亿元,同比增长 13.76%;其中工装模具与汽车零部件收入 22.94 亿元,占 96.91%,继续扛起现金流大旗。
行业端,我国汽车冲压模具市场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546亿元,新能源车一体化压铸让“大型高精度模具”需求陡增——用老板的话讲,“每多一款纯电 SUV,就意味着几百吨钢材的新订单”。
但竞争同样加剧:海外 Tier-1 模具巨头开始在华建厂,本土对手瑞鹄、天汽模也猛追降价。公司毛利率从 2020 年的 12% 下滑到2024 年的 9.73%。
航空零部件,小池塘里练技术
挂着“成飞”二字却只贡献 1.74% 收入的航空业务,2024 年营收 0.41 亿元,同比降57.8%,毛利率 -57.41%。客户延迟放量、固定成本刚性,使这一板块成了拖累。
放眼行业,我国航空零部件市场 2023 年规模 401 亿元,年复合增速 11.7%。公司若能从简单数控加工升级到总装集成,盈利弹性不容小觑,但认证周期与zi本开支同样漫长。
财务体检:2024 年的三张报表收入:23.67 亿元,同比增长13.76%,归母净利润:-0.75 亿元,同比由盈转亏经营现金流:+1.19 亿元,同比猛增 274.6%亏损的主因并非主营滑坡,而是航空板块订单推迟、固定成本吞噬,以及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研发费用上升。换句话说:挣钱的“主战场”表现稳定,拖后腿的是“含飞极低”的那一小块业务。
2025 年一季度公司小幅扭亏,净赚 48 万元,显示偶发亏损因素已出清,但盈利弹性仍仰赖毛利率恢复。
行业透视,逆风与顺风
汽车模具蓝海。2023 年我国汽车模具总规模 1134 亿元,其中冲压模具 462 亿元。新能源车更新迭代加速,一体化压铸带来单车模具价值量提升 20 – 30%。全球零部件大盘。2024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 2.41 万亿美元,CAGR 3.7%,亚太增速居首。航空零部件腾势。军民机双轮驱动,中国市场 2018 – 2023 年复合增速11.7%,但准入壁垒高、话语权集中。
在这幅版图里,成飞集成的机会与陷阱并存:汽车模具需求旺,但价格内卷;航空利润率诱人,但前期亏;锂电股权估值摇摆,或成潜在收益“黑箱”。
成飞集成的招牌写着“航空”,钱包却靠“模具”填满;它曾向锂电狂奔,又在周期顶点紧急掉头;今天,它重新蹲在冲压车间,听新能源汽车换代的节拍,也把目光抬向每年 11% 增长的航空零部件市场。
在制造业里,“慢”不一定是原罪——一块钢板从裁剪到冲压,要经历几百次试错;一家企业从模具到航空,也得熬过漫长的工艺验证和财务阵痛。成飞集成选择以“笨功夫”稳住现金,然后等待那一次行业拐点。
在更宏观的制造叙事里,这家公司提供了另一种思路:把深耕多年的“小专业”做到极致,再在恰当的时间给自己插一双“更高天花板”的翅膀——至于飞得多高、多快,留给市场慢慢验证。
评论